《逍遥游》解读
一、核心境界之把握
《逍遥游》之难,在于“至人”“神人”“圣人”的境界。教师若自身未达此层次,却要让学生“信其道”,无异于赶鸭子上架。君不见,多少教师不敢展开讨论,仅照搬教参意见,脸色铁青以阻止学生发问;又有多少老师面对质疑支支吾吾、顾左右而言他。寻找突破口带动文章,让学生抓住全文要旨并理解道家豁达解脱,成为讲授关键。
有的资料称“三笑”破解《逍遥游》,实则不然。“三笑”实则“两笑”,第一笑和第二笑实质相同,皆为普通鸟雀对大鹏的嘲笑,且从结构上把握文章,对理解实质作用有限,称其能“破解”此文,言过其实。
我们知道,前两个笑笑与被笑双方和第三笑双方对应,第三笑是全文关键。讲的是宋荣子笑“知、行、德、而(能)”者,其境界是“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”,结合语言环境思考,可找到“定乎内外之分,辩乎荣辱之境”。经讨论和教师引导,学生能得出合理结论。此时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,可开拓思路,积极思考道家“逍遥”境界。
如结合现今从众心理、做表面文章之风,让学生体会到大家称赞或诽谤不一定正确或错误,可举出很多例子让学生先举例。
达到此境界,即认定自己和外物区别,辨清荣辱界限。那么庄子认为宋荣子达到“逍遥游”境界了吗?显然不是,学生能找到“虽然,犹有未树也”。从行文逻辑看,列子比宋荣子高一级,但他也未达“逍遥游”境界,原因是“犹有所待也”。由此,“所待”指什么成为理解“逍遥游”内涵的第二个关口,引导学生说出多半是名和利,再补充人生在世最放不下的是利,更难放下的是名,分别举例。再引导思考还有什么放不下,学生很难想,再引导到害怕领导对名利的影响、最害怕“怕死”,联系庄子“鼓盆而歌”,让学生恍然大悟“所待”还有生与死。
联系战国背景,可得出结论:庄子的逍遥游并非无所追求、消极避世,而是参透名与利、生与死,从羁绊束缚中解脱,与天地精神往来,实现生命价值。
二、中心思想之阐释
此文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。《逍遥游》是《庄子》第一篇,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,“逍遥游”是人生理想和论核心内容,指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,与自然化而为一,不受束缚自由游于世间。
“逍遥”是超越世俗观念及价值限制达到的最大精神自由,“游”指精神之游,形体束缚消解后可悠游于世。
创作背景:庄子天才卓绝,因社会腐败不屑与之为伍,现实处境无法一展抱负,追求自由的心灵在幻想天地翱翔,寻求解脱,写出《逍遥游》。
三、主题内容之剖析
逍遥游的主题内容是顺乎自然,超脱现实,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,将人类生活与万物生存混为一体,提倡不滞于物,追求无条件精神自由。
四、所讲道理之领悟
逍遥游告诉我们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,自由自在地活动,反映庄子要求超越时间空间,摆脱客观现实影响制约,忘掉一切,在主观幻想中实现“逍遥”的人生观。
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哲学思想,也体现其散文文学风格成就。如最后两节的寓言故事,梁惠王与庄子对话中,惠子因大葫芦无用而砸烂,体现庄子“无用”和“有用”的观点。
五、主要内容之简述
《逍遥游》主题是追求绝对自由人生观,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界限,达到无己、无功、无名境界,无所依凭游于无穷才是“逍遥游”。全文想象丰富,构思新颖,通过大鹏与蜩、学鸠等对比,阐述“小”与“大”区别,指出善飞者皆“有所待”不自由,引出“至人无己,神人无功,圣人无名”道理。
庄子天才卓绝,因社会腐败和自身处境无法一展抱负,追求自由心灵在幻想天地翱翔,《逍遥游》采用文学形象思维写作手法,富有艺术魅力,对统治者伪善揭露深刻,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积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