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桃花源记》相关内容
一、中心思想
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、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,展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,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
原文: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……后遂无问津者。
翻译:东晋太元年间,武陵郡有个以捕鱼为生的人……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。
三、赏析
采用写实手法,虚景实写,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,描述溪行捕鱼、桃源仙境、重寻迷路三段故事,将现实与理想境界相联系。
借虚写、实写相结合的手法增添神秘感,语言生动简炼、隽永,景物描写历历在目,令人神往,且有详有略,中心突出。
四、创作背景
年轻时陶渊明有“大济苍生”之志,但东晋王朝极端腐败,他抱负无法实现,加之门阀制度,使他“壮志难酬”,性格耿直的他与现实社会发生尖锐矛盾。义熙元年,他辞去彭泽县令,长期归隐田园。元熙二年六月,刘裕废晋恭帝,次年用棉被闷死晋恭帝,这激起他思想波澜,他从儒家观念出发,对刘裕政权不满,加深对现实社会的憎恨,于是借助创作塑造美好境界,《桃花源记》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。
五、主旨
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,虚构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,描绘无剥削、无压迫,人人安居乐业、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,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“桃花源”是虚构的理想社会,反映人民反对剥削压迫、反对内战的愿望,批判当时黑暗现实,虽有积极意义,但在阶级社会中只是空想,也反映作者隐逸、逃避现实的思想。